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引发争议
2020年浙江省高考作文《生活在树上》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篇满分作文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文章开篇就以海德格尔和卡尔维诺的引用开篇,用词老到却略显晦涩,让不少人直呼”看不懂”。但就是这样一篇作文,从最初的39分到最终获得满分,展现了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的严谨性和专业性。
究竟什么样的作文才能在浙江高考中脱颖而出?这篇《生活在树上》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思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浙江省高考作文的评判标准和进步动向。
专家点评:老到与晦涩并存
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教授对这篇作文给予了高度评价:”它的每一句话都围绕着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会的期待之间的落差和错位论说,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这样的评价无疑证明了这篇作文在主题表达和逻辑结构上的出色表现。
但同时,专家们也指出,这篇浙江省高考作文的文字表达过于学术化,不是一般高中生能够驾驭的。阅卷组特别强调:”当然,其中的晦涩也不希望同学们模仿。”这提醒我们,在追求想法深度的同时,也要考虑表达的适切性。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毕业的朱学东认为,这篇作文在主题、逻辑和文字表达三方面都达到了高考作文的要求。他说:”不是说每个人都要这样学,然而,出现了,罕见,更应该鼓励。”这种见解代表了一部分人对创新表达的大度态度。
争议焦点:特点化表达还是辞不配位?
关于这篇浙江省高考作文的争议主要集中在表达方式上。作家马伯庸认为,文章虽然用词准确,但”没这个必要”,可以用更平实的语言表达同样的意思。他用”辞不配位”四个字概括了自己的见解。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理事长熊丙奇则持不同看法:”好的作文本来就该特点化表达,不是千篇一律。”他认为这篇文章得到高分主要是因其想法性和严密的逻辑,晦涩只是次要难题。
这让我们不禁思索:浙江省高考作文到底应该鼓励什么样的文风?是追求想法深度和特点化表达,还是应该更注重大众化的可读性?这个难题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它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浙江高考作文的启示与思索
从这篇引发热议的浙江省高考作文中,我们可以得到几点启示:
开门见山说,高考作文评分越来越注重想法性和逻辑性,这符合新课改背景下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要求。接下来要讲,特点化的表达正在获得更多认可,但需要在”特点”与”适度”之间找到平衡。最终,作为考生,不必刻意模仿某种特定的写作风格,诚恳、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才是关键。
浙江省高考作文的这次争议,实际上反映了社会对教育评价标准的多元思索。它提醒我们,在鼓励创新和深度的同时,也要考虑教育的公平性和普适性。对于即将面临高考的学子来说,领会这些标准变化,将有助于他们在考场上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写作才能。
无论外界怎样评价,《生活在树上》这篇浙江省高考作文已经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案例。它告诉我们,杰出的作文不仅需要深厚的积累,更需要独到的思索和恰如其分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