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霸陵考古新发现:2000年前大熊猫骨骼重见天日
近日,考古职业者在汉文帝霸陵附近的外藏坑中发现了一具完整的大熊猫骨骼,这一发现震惊了考古学界。这具大熊猫骨骼保存完好,头向帝陵,尾向西边,专家推测这可能是来自秦岭北坡的大熊猫。这不禁让人好奇:为什么2000年前的皇家陵墓中会出现大熊猫的遗骸?
其实,这并非西安地区首次发现古代大熊猫骨骼。早在1975年,考古人员就在汉文帝母亲薄太后南陵西北的小型外藏坑中发现过大熊猫头骨和犀牛骨骸。而这次在霸陵殉葬坑的发现,再次印证了汉代皇家葬俗中动物陪葬的独特传统。
汉代皇家葬俗:动物殉葬背后的文化密码
汉代人”事死如生”,认为人死后在另一个全球也需要按照生前的习性生活。桓宽小编认为‘盐铁论’里面曾说:”今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这种觉悟体现在陵墓设计中,就是要把生前的各种用度都带到地下全球。
专家解释,汉文帝霸陵的动物殉葬坑象征着皇家陵园的地下苑囿。作为帝王级别的陵墓,这些埋藏动物的外藏坑,应该代表着皇家苑囿,是帝王在另一个全球或赏玩或使用的动物储备。想想看,连大熊猫都能作为陪葬品,当时的皇家苑囿该有多壮观?
有趣的是,虽然汉文帝以节俭著称,但从发掘出的动物骨骼来看,他的陵墓仍采用了”减礼不减制”的规格。这说明即便是提倡节俭的皇帝,在葬制上也必须符合帝王身份的标准。
从大熊猫骨骼看2000年前西安生态环境
《史记’里面记载有”渭川千亩竹”,这说明当时的西安附近环境非常适合大熊猫生长。大熊猫作为典型的竹林动物,其存在反映了2000年前西安周边的生态环境与今天截然不同。
考古发现表明,在汉代,秦岭北坡可能还有大熊猫种群分布。这些憨态可掬的”国宝”当时就生活在距离长安城不远的山林中。想象一下,如果时光倒流2000年,我们或许能在西安郊区看到野生大熊猫的身影!
这次发现的完整大熊猫骨骼,不仅为研究汉代葬俗提供了新资料,也为探索古代生态环境变迁提供了重要线索。它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了解古代中国生态与文化的又一扇门。
皇家陵墓动物陪葬传统:从战国延续至汉代
其实,用珍禽异兽陪葬象征皇家苑囿的行为由来已久。记者梳理发现,位于西安市南郊的战国晚期神禾塬大墓(被认为是秦始皇祖母夏太后的陵墓)外围的外藏坑中,就陪葬有大量珍禽异兽。
同样,秦始皇帝陵外藏坑中也有一条专门的水禽坑。这些考古发现都说明,皇家陵墓使用动物陪葬的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并在汉代得到了继承和进步。
从战国到汉代,虽然陵园规划形制有所变化,但用动物象征皇家苑囿的核心觉悟始终未变。而这次霸陵殉葬坑中大熊猫骨骼的发现,无疑为这一传统增添了新的注脚。
西安霸陵殉葬坑大熊猫骨骼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汉代葬俗的认识,也让我们得以一窥2000年前西安周边的生态环境。这一考古发现再次证明,历史总是能在不经意间给我们带来惊喜。下次当你看到现代大熊猫时,不妨想想:它们的祖先可是曾经”侍奉”过汉代皇帝的”贵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