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突发!诺贝尔奖得主被曝涉嫌造假,但他并不是第一个……)

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得了诺贝尔
不等于高枕无忧

今年的诺贝尔奖发完还没多久,去年的获奖者就被曝出论文造假。
昨天,有媒体报道: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之一的格雷格·赛门扎,遭到知名学术网站Pubpeer的质疑:格雷格作为通讯作者的多篇论文里,都存在涉嫌造假的问题,手段包括但不限于伪造实验图片,一图多用等等。

根据报道,在2001年至2016年的时间里,格雷格共有30多篇论文涉嫌造假。平均下来就是一年一到两篇。然而就这些,可能还不是全部。

被质疑的论文多数都是格雷格与中日韩三国团队共同完成的,格雷格在其中担任的是通讯作者的角色。因此有人认为他应该对实验结论负责。

众人唏嘘:诺贝尔奖得主也造假了吗?那发出去的奖怎么办?
具体情况究竟如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用PS写的论文吗
首先和大家聊一下此次曝光出格雷造假的Pubpeer。
该网站创立于2012年,其宗旨是鼓励科研人员对现有论文进行讨论,进行同行审查。严格来说是一个科研论坛。
这一次格雷格就是被Pubpeer曝光了有30多篇论文涉嫌造假。大部分都是实验所用图片存在雷同和伪造。
这30多篇论文中许多第一作者都来自中日韩三国,我们就选其中几篇来看看。
第一篇是2008年发表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的论文。论文名为“Mitochondrial autophagy is an HIF-1-dependent adaptive metabolic response to hypoxia”。其中多张实验图片在Pubpeer上被用户质疑。
以上两次不同的实验,能很明显地看出是用了同样的图片。
上面这张图乍一看还挺正常,但是如果放大了右上部分后,“惊喜”就来了。
(右上角两处白点疑似被擦除留下的痕迹)
能够明显看出,这张图片是被人用修图工具擦除过的。
同样的擦除技术,很明显被广泛运用在这篇论文里面(见下图)。

而这篇论文提到的HF-1,和格雷格的获得诺贝尔奖的成就息息相关。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据说已经是我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的教授了。
同样是发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的论文里,则疑似采用了复制粘贴的方式进行伪造。
(标注出的两个地方几乎一模一样)
其它的论文也被指出存在类似的问题。有一些地方不仅是相似,可能就是用了同一张图,有时连PS都省去了。
上面的图片,出现在一篇发表于2016年的Cancer Research的论文。实验采用了三只小鼠的肺切片,其中的两张图片存在高度相似。M2的图片似乎就是M1经过平移后所得。
以上的行为如果都被实锤的话,那么这些造假行为也太没有技术含量了,既不用修改数据,也不用伪造实验结果,只需要会PS就能干。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论文均被引用了上百次。其中2008年发表在JBC的那篇,有媒体称在谷歌学术被引用1405次以上,是绝对的高引用频率论文。
现在pubpeer对格雷格的质疑还在继续,不排除2016年以后的文章也有被曝光造假的可能。
格雷格其人
和许多深陷学术丑闻的大咖一样,格雷格本人也有许多的光环和头衔。

格雷格出生于1956年,如今在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任教授。
根据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疗中心的官网资料,格雷格目前任儿科学,放射肿瘤学和分子放射科学,生物化学,医学和肿瘤学等学科的教授,而且还是美国医学遗传学学院的创始成员。
不只是在理工方面闪闪发光,格雷格还拿到了哈佛大学的文学学士学位。
如果你以为他只是个文理双全,写论文做研究的科研工作者,那也太小看他了。格雷格本人还是好几本科研期刊的编委会成员。

比如前面提到的,出现涉嫌造假论文的Cancer Research,格雷格就在这本杂志的编委会任职。
那么这样一位大神,又是凭借什么成就获奖的呢?
我们都知道,动物想要把食物转化为能量,氧气是不可缺少的存在。但是细胞如何适应氧气的变化这一问题,始终处于未知的状态。
格雷格与其他两位科学家:哈佛医学院的威廉·凯林( William G. Kaelin, Jr.),牛津大学的彼得·拉特克利夫( Peter J. Ratcliffe),通过研究发现HIF-1(缺氧诱导因子-1) 通过红细胞和血管新生介导了机体在低氧条件下的适应性反应。
这一发现不仅说明了细胞与氧气含量的适应关系,而且还将有利于开发出针对于调节贫血和肾衰竭的药物。于是在2019年,三位科学家因“在理解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变化机制中的贡献”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奖。

巴尔的摩事件
这件事情会得到这么多关注,除了手段奇葩外,还有就是格雷格本人的诺贝尔得主身份。那么如果一旦证实造假,格雷格本人的命运会如何?已经拿到的诺奖会被收回吗?
超模君在这里跟大家说一件同样是诺奖获得者署名的论文出现了争议,随后引发轰动的故事。
事件当事人名为大卫·巴尔的摩,是197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这个奖真的有点……)。

巴尔的摩在拿了诺贝尔奖后的第10个年头,也就是1986年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生物学教授兼主任。本来一切都顺风顺水,工作研究两开花,但是随后的一件事让他从天堂掉到了地狱。
巴尔的摩有个叫Kari的同事。Kari在一次写论文的时候,因为引用了巴尔的摩的实验数据,所以在写的时候把巴尔的摩的名字也署上去了。
后来这篇论文里的一个数据,被Kari实验室里的一个博士后研究生找出有漏洞,于是写成报告发表了出去。
本来这事和巴尔的摩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他没有参与实验和论文的撰写,就是挂个名字而已,被质疑的实验数据也不是他做的。
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和Kari的关系太好了,又或者担心这事坏了自己的名声。巴尔的摩在看到那篇报告后,居然气得不行,发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件,并且拒绝将论文撤回。

这一下就引起学术圈一部分人的不满,那个博士后研究生随后也取消了对Kari的指控,就更像是诺奖得主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欺负科研小白了。
随着事件的发酵,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大,引起了美国政府的注意。加上Kari的这个研究,是用美国联邦政府的钱来做的,又牵涉了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国会对此高度重视,开了一个会专门讨论这个事。

随后政府出面组成了调查组,还将其命名为“科学诚信办公室”(Office of Scientific Integrity)。这一机构后来与另一机构合并,名为美国研究诚信办公室(United States Office of Research Integrity),至今仍保留在政府部门,可以理解为美国学术界的纪委监委。
调查最后得出的结论是:Kari的数据存在造假。科学诚信办公室一口气提出了19项指控,判决Kari在10年内不能获得任何研究资助。基本上是断送了一个科研人员的一生。

帮Kari说话的巴尔的摩,也从人人敬仰的诺奖得主,变成了一个包庇造假的伪君子。1989年,巴尔的摩原本有机会担任美国名校洛克菲勒大学的校长,但因为学校里的教授担心被他株连,三分之一的教职工公开表示反对这一任命。
然而戏剧性的是,1996年时,美国研究诚信办公室重新审理了当年的案件,又裁定Kari没有造假,撤销了之前的19项指控,巴尔的摩也因此洗刷了冤屈。
这就是著名的“巴尔的摩事件”。其事件比这里说的更传奇,如果有小伙伴想看,超模君可以另外找个时间单独讲讲。

等待后续
巴尔的摩事件说明:诺奖得主陷入学术丑闻不是一次两次了。历史上被推翻和证伪的诺奖成果同样不计其数。
拿了诺贝尔奖也不代表就进了保险箱。事情真相如何,更应该和学术研究一样严谨对待。
目前格雷格本人还没有就全部的质疑做答复,只是对其中的一篇论文回应道:“论文中无意的错误并不影响实验结论”。

霍普金斯大学称格雷格本人已经知晓此事,但同样没作正式的回应。
之前超模君就说过,在打击学术造假的方面,没有哪个国家交出过满分的答卷。此次格雷格参与的研究出现这样的纰漏,也足以说明造假问题广泛存在。

其实学术造假和行为不端,有时候并不高明,但偏偏就能鱼目混珠数十年之久。
到底怎么做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这将是一个永远值得讨论和警惕的课题。
写在最后
对于学术研究,除了要有一种敬畏之心外,还需要一种热爱。
何谓数学?
数学家Eduardo曾这样回答
“数学是永恒,是真理,是一切的答案。”
为了探寻趣味数学奥秘
真切感知理性之美
超模君精心打造了一款
数学文化圈艺术收藏品
《数学之旅.闪耀人类的54个数学家》
数学艺术礼盒
原价199团购价139

作者简介:超模君,数学教育与生活自媒体博主,新晋理工科奶爸。出版过《芥子须弥 · 大科学家的小故事》;《数学之旅·闪耀人类的54个数学家》。后续数学文化创意多多,欢迎关注认识!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参考资料:
【1】澎湃·2019年诺奖得主论文被曝30多篇论文P图造假,时间跨度长达16年【2】Wikipedia·Gregg L. Semenza【3】科研圈·2019诺奖得主29篇论文被疑图像操纵,涉及中日韩学者及团队【4】Pubpeerhttps://pubpeer.com/search?q=Gregg+L.+Semenza【5】Wikipedia·David Baltimore转载请在公众号中,回复“转载”
关注回复“数学”免费观看6部经典趣味数学纪录片。关注回复“自然”免费观看6部经典自然纪录片。关注回复“建模”免费领取数学建模学习大全。

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相关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