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塔文献 | 传承与发展:明清以来中原地域文献编纂回顾与展望



语文
明清以来中原地域文献编纂回顾与展望
文 | 杨 亮 钟彦飞
我在河南大学工作以来,这七八年关注的都是中原文化与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一直想筹划中原文库的工作,当时得到了张云鹏社长和靳宇峰编辑的大力支持。文教昌明,编纂出版一部大型中州文献集成,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尤其是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郑州,应该勇于承担,本着对中原文化的热爱之心,对前贤往哲的负责态度,将之作为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提上议事日程,组织各类专业人员,继续进行深入发掘,最终问世一部超越前代的大型文献集成,从而实现继承中原优秀文化资源宝库,为新时代发展贡献价值的目标。
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最重要起源发祥地,曾长期是全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区域,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累积至今,形成了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从文化遗留层面看,河南保存了大量的文物遗迹和典籍文献,无愧于文化资源大省的称号。然而,我们又不得不正视一点:对于这些丰富历史文化的整理发掘做得远远不够。仅就文献整理方面而言,数千年来,中原文士们在这片沃土上汲汲探索,闪耀着思想和艺术的光芒,为我们留下了卷帙浩繁的文化典籍资料,璀璨辉煌,历代文人学者也多予以重视和高度评价。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尚未有一套展现河南历代典籍整体风貌的汇编丛书出现,以致中原文化不得彰显,不能最大化地发挥其当下价值。
作为时时关心乡邦文化的文献工作者,在感受其博大浩瀚的同时,我们又时常为之痛心不安。基于此,本文对明清以来有关中原地区文献总集的编纂活动择要进行一次梳理,回顾往昔,以资当下。
一、明代
目前所知,最早一部汇集中州地区文士作品的总集为明成化七年(1471)的《中州名贤文表》,为当时河南学政刘昌倡议编辑刊刻。刘昌(1424-1480),字钦谟,号?园,长洲人,生平见陈颀所作《广东布政使司左参政刘公昌墓志铭》(《国朝献征录》卷九十九)。天顺年间,朝廷敕宪臣提督各地学校,刘昌拜按察司副使,赴河南,任职逾九年,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振兴中原文教的文化行为,如主持修纂了《河南通志》,此书当是最早的河南全志,其后诸志皆在此基础上续修;兴办书院学宫,最著名的政绩为天顺五年(1461)于开封创建大梁书院、并于其中立十贤祠,供奉周敦颐、邵雍、司马光、程颐、程颢、张载、朱熹、吕祖谦、张栻、许衡十人,为河南第一所官办省级书院,自其后至清末延绵不绝,培养中州人才无数。又参与襄城紫云书院建设,并曾主持重修唐县儒学。这一系列举措,为经历元季战乱近百年元气未复的中州地区文教事业重新焕发活力奠定了基础。
刘昌另一项重要行为即搜辑刊印中州名人遗集,他因提举学校之务,巡视之迹遍布河南各地,对中州历史风物有更深刻的认知,先贤著名者自先秦申甫而下,汉有贾谊,唐有韩愈,宋有二程,元有许衡,认为这些中州名贤所言所行皆“本以仁义,用以礼乐,辅以诗书,饰以骚史,其言之所主要,皆教之所寓,而矩度开阖,铺张之大较,森然毕陈,此宜不戾于圣人而有传也。”应予传播,以教化风俗,勉励士子。而其真正着手编纂则又契机于一件小事,怀庆府知府吕恕得许衡《鲁斋遗书》,刘昌“遂附之以姚文公燧、马文贞公祖常、许文忠公有壬、王文定公恽、孛朮鲁文靖公翀诸集之仅存者,而表章显著之,盖皆中州之名贤也,故题之曰《中州名贤文表》”。现存版本主要有四种:
1.明成化七年(1471)刘昌刊本,今《北京图书馆珍本古籍丛刊》第116册影印出版,较为便利易得;
2.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汪立名刊本,台湾华文书局《中华文史丛书》之七影印此本;
3. 清乾隆间《四库全书》系列抄本,来源于康熙本;
4.清光绪三十年(1904)鸿文书局石印本。
《中州名贤文表》共三十卷,分内外两集,收元代河南文士六人著作,在文献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其中许衡、王恽、姚燧可算元前期北方人士翘楚,马祖常、孛朮鲁翀为中期代表,许有壬则为晚期殿军氏人物,在当时均有文章巨名,文集流传风行于一时,而至成化间刘昌巡视河南学政时,却大多已飘零难寻,所见多为吉光片羽的残缺,刘昌极力搜辑,并每人文集之后作多篇跋文纪录,可考其文献来源,具有重要的校勘参考价值。如此为孛朮鲁翀文集首次搜辑刊刻,文献意义重大,其后缪荃孙即在此基础上重新辑录遗文,扩充为《菊潭集》四卷,收入《藕香零拾》丛书,今人李修生主编《全元文》收录孛朮鲁翀文章,亦多以此书为第一底本。今人査洪德整理《姚燧集》,杨亮、钟彦飞整理《王恽全集汇校》,均将此书作为重要的参校本。故清代四库馆臣曾予以高度评价,称“此编撷其英华,得以互勘”、“独赖此仅存,其表章之功,亦不可冺矣”。
《中州名贤文表》另一方面的价值还在于文化意义上。振奋文教,砥砺士风,这是地方官员刻书的最直接目的,刘昌刊行时序言所作关于六君子为学“有本”的论述,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风化一地士俗的作用,如嘉靖间汴梁人李濂阅览此书后曾感慨:“(六君子)诚所谓有本之学、经济之儒,非区区浮藻词华之士可望其万一。钦谟谓其文之行世,如河洛淮济之行地,人固无有御之,不待表之而后传者,盖确论也。……顾吾党之士,为诸先正之乡后进,可不熟读而取法矣乎?”此外,这部书规模可观,所包括的六位人物身份分别各有侧重,有理学家、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等,时代则贯穿了整个元代初中晚期,将他们彚辑成一帙,集中展示了元代中原文士的整体面貌,同时对后世关注中州理学文化脉络起到了启发作用,清代两部效仿其例的中州文献汇编续作,皆从理学角度出发,形成了元、明、清三朝的清晰脉络,而其所传递的文化理念被邵松年概括为:“夫刊遗文、发潜德,使先贤立言立德永垂简册,儒者之责也;而述前言翼后进,使学者一趋一步,咸有准绳,尤儒者当为之事,不可废也。”这也正是大多数地方文献编纂的普遍性思想出发点。
此外,明代万历年间还出现了一部汇集中州诗人作品的《梁园风雅》七卷,编纂者赵彦复,字微生,杞县人。这部总集专录诗歌,“选中州之诗凡九家。李梦阳五卷,何景明五卷,王廷相一卷,孟洋一卷,薛蕙二卷,高叔嗣二卷,刘绘一卷,张九一三卷,谢榛五卷,而彦复诗一卷附焉。”(《四库提要》)主要版本有:
1.明万历四十四年雍丘赵氏刊本;
2.清康熙四十三年陆廷灿刻本,《四库存目丛书》集部334册、《续修四库全书》1680册皆据此影印,较为易得。
《梁园风雅》前有“诗选凡例”,表明其收录标准,可以从中看出,虽然命名“梁园”,实则扩大以“河嵩”、“中州之人”为总体范围,九家诗人中,李梦阳、薛蕙为西北人,而以祖籍扶沟、偃师予以纳入,谢榛为山东临清人,而以“流寓”纳入,这一点被四库馆臣批评为“强入”:“以是为例,今古诗人其可以攀附者强半矣,又何止是三人乎?”,但以求全眼光看,扩大收录人物范围,有所根据,“祖籍”或“流寓”皆为总集编辑时常见的准则,实是无可厚非。同时“凡例”又言:“河嵩之间,名著艺林者,岂止数公?是编第以箧中所有入选,诸名家问价文能周见者尚多,同志君子能为求致,随当续入,乐成中州盛事,不能无望于来哲云。”可以看出,《梁园风雅》也曾预备继续收集刊行,成更大规模。
总体而言,《梁园风雅》选诗家虽不多,但以中州为范围,广选诸家、作小传、成规模等思想,已开中州诗歌总集编纂之先,对后世同类型总集的编纂有相当的典型意义,也是集中展示中原地区文学成就的一次文化行为。故宋荦重刊序语曾作如此感慨:“夫明诗至弘治之世,李、何崛起,一变宣正以来流易之习,号为极盛,嗣是王、孟诸公,后先代兴,追古作者,虽止中州一方之学,而累朝之菁英,若总萃于斯焉。则昔人所叹‘豫州人士常半天下’,殆非虚语。”
参考文献:
1.分别见刘昌《紫云书院碑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河南通志》卷四十三;叶盛《唐县儒学重修记》,明弘治刊本《泾东小稿》卷五。
2.(明)刘昌《中州名贤文表序》,明成化刊本《中州名贤文表》卷首。
3.同上。
4.(明)李濂《读中州名贤文表》,《嵩渚文集》卷七十二,明嘉靖间刻本。
5.(清)邵松年《中州名贤集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影印睢阳洛学书院刊本《中州名贤集》卷首。
二、清代
清代前期,中州文士虽然也多有可观,如雪苑六子、宋荦、汤斌、耿介等,在政治和文学上都有一定的影响力,总体而言,这一时期文士们的关注点在于中原地区理学脉络的梳理上,出现了多部学术史著作,如孙奇逢《理学宗传》、汤斌《洛学编》、刘宗泗《中州道学存真录》、耿介《中州道学编》、《理学正宗》等,对于阐扬北方理学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文献汇编方面,并没有出现大型地方总集的编纂活动。但清代前期,出现了一部重要的中州文献著录类书籍值得注意,一部即为周在浚《访求中州先贤诗文集目》。
周在浚,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藏书家周亮工之子,寄籍祥符,其父早年欲蒐辑中原著述汇编为《河雒风雅》而未成。周在浚承继其志,《访求中州先贤诗文集目》即是康熙十六年(1677)为编纂明代中州先贤的诗文总集访求原书底本而作,现有宋荦漫堂抄本存世。前有周在浚《访求中州先贤诗文集目启》两通、黄虞稷《访求中州先贤诗文集目引》,对于中原地区人文著述予以回顾,给予了总结和评价:“我中州称文献之邦,三百年极人物之盛。空同、大复,弘篇久著于艺林;新郑、南阳,谟夙传于朝宇。月川设河汾之铎,理学直接考亭;灌甫读陂上之经,述业远同中垒。嵩渚、天中之博雅,富等张、雷;浚川、邺下之文章,名高弘德。此皆粲著于耳目 ,尚有遗逸于见闻。”非总体观照中州文献者不能有此言。同时开列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徵书刊刻计划,著录洪武至崇祯近300年间河南作者220人,图书204种,犹称“末学后辈,一人耳目有限,标目多有挂漏,启、祯以来,名家尤多未备者,并冀增惠,更为切望”。虽然这部大型总集最终未能成型,但这部私人编纂书目,对于中原地区文献的著录和编辑刊刻计划意义非常,也被后来者所吸收延续。
到清代中叶以后,随着考据学术的兴盛,全国范围内的前代文献总结整理也达到了一个顶峰,河南也不例外,这一时期出现了多种关于中州地区文献著录和汇编的著作,兹以时代列举如下:
1.钱九韶《河岳集》一百二十卷、《中州诗钞》十二卷。钱九韶(1731-1796),字太和,号南渟,密县人,乾隆五十年恩贡,后主讲桧阳书院,以诗名于当时,被称为“中州钱芦花”。李敏修《中州先哲传》卷二十七《文苑》称其“选汉魏以来中州诗,名《河岳集》一百二十卷”,《中州艺文录》卷八亦著录“《河岳集》一百二十卷 抄本”,今暂未见。《河岳集》规模庞大,引用文献众多,钱仪吉曾经眼,对比当时流行的中州文献书目后,予以高度评价,有“残篇剩帙,日亡日少”之叹。道光年间,杨淮编纂《国朝中州诗钞》时也予以参考,感慨此书“帙尤钜”、“遐稽往古,囊括全豫”、“服其用力勤持”,从中择精引用三十余家。现存的民国期间河南图书馆馆长井俊起补订刊刻十二卷本,名《中州诗钞》,当与《河岳集》有直接承继关系,而规模仅十之一,范围起自殷周,而讫于晚唐五代,整体收诗规模不大,每人数首,而考订翔实,作者信息、创作年代、诗歌笺注均颇有见地,亦足以窥见钱九韶诗人选诗之功力。
2.张宗泰《中州集略》六卷。张宗泰(1776-1852),字鲁岩,鲁山人,嘉庆十二年举人,著名学者武亿门人,为阮元、龚自珍所称赏,文学德望为武亿后中州一人,著作丰富,尤长于目录志书之学,有《鲁岩所学集》十五卷。《中州集略》为其遗著,民国十七年从曾孙张钫从修武县访得,予以校勘分卷,铅印出版。全书以四部分类法,收录自汉至元河南籍或流寓河南作者别集共计445家,各家别集按时代先后排列,卷一为两汉、三国时期,卷二为两晋、南北朝时期,卷三为隋至中唐,卷四为晚唐、五代十国时期,卷五为北宋时期,卷六为南宋、元朝。每集下对作者予以介绍考订,颇为详审。
3.杨淮《国朝中州诗钞》三十二卷。杨淮(1805-1870),字笠舟,号澄波,宝丰人,曾任密县训导。《诗钞》为断代诗歌选本,范围自顺治至道光二十三年,共计作家500多人,诗歌2560馀首,一至二十七卷为中州籍诗人之作;二十八卷为闺秀之作;二十九卷为流寓之作;三十卷为方外之作;三十一至三十二卷为附录时人之作。每人选诗数量不等,各为小传,记其爵里官职著作,诗作略加案语。整部著作编纂得到钱仪吉、苏源生、张宗泰等人的关注和支持,文献搜集广泛,对于了解清代中州地区诗歌规模,钩沉诗人信息有重要价值。
4.苏源生《国朝中州文徵》五十四卷。苏源生(1809-1870),字泉沂,号菊村,鄢陵人。道光十七年拔贡,著名学者钱仪吉门人,与倭仁、方宗诚等人为友,后主讲文清书院十五年,著述十分可观,有《记过斋丛书》七种,《记过斋藏书》八种,另有未刊稿数种。苏源生毕生致力于中州文献的搜集整理,有《鄢陵文献志》四十卷刊刻传世,体例庞大详备,内容博洽精核,为河南方志典范之作,又曾独立编纂《中州学案》一书,未成而卒,有抄本六十八册传世。《国朝中州文徵》整体仿刘昌《中州名贤文表》体例,收录顺治至嘉庆173年中州文士165人,文章共771篇,文章以题材分为33类,人物以时代、地域、流寓、存殁类分,去取精审,钱仪吉评价颇高:“观其言论风旨,大较正而通、和而毅、直而不肆。以言德,德近于仁矣。以言功,功近于王矣。即以言华且辨,华而质,辨而不流矣。是将以征诸后世而可待矣乎!题曰《文征》,其宜也已!”张宗泰亦称其“顾侠君后一人”。此书现存有清道光二十五年苏氏刊本。
5.黄舒昺《中州名贤集》二十五卷。清光绪十年(1884)湘潭黄舒昺主持睢阳洛学书院时,仿刘昌《中州名贤集》体例,收清代孙奇逢、汤斌、耿介、张沐、李来章、张伯行、窦克勤、冉觐、李棠、倭仁等十位理学家,分文抄、诗抄、语录并事略、讲义、学规,名《中州名贤集》,共二十五卷。邵松年作序称:“名曰《中州名贤集》,仿刘氏意也。”其书意在表章中州理学,今有一九九〇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光绪十年本。
6.邵松年《续中州名贤文表》六十八卷。清光绪三十年(1904),由于清末政局和社会的剧烈动荡,思想风气也处于一个重要转型期,西学东渐之风甚劲,最后一次科举会试也于本年在河南开封落下帷幕,清政府也于本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基本确定废除科举制,曾出任河南学政的海虞邵松年出于对西学的不满,加之中州文献元代有刘昌所辑《中州名贤文表》三十卷、清代有黄舒昺《中州名贤集》二十五卷,而明代尚付阙如,遂仿效二书体例辑明曹端、薛瑄、王鸿儒、何瑭、崔铣、尤时熙、孟化鲤、吕坤、张信民、理鬯和十位理学家文为《续中州名贤文表》六十八卷,与所得康熙本《中州名贤文表》同付鸿文书局石印出版。
三、民国期间
民国期间,河南地方文献的整理与发掘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河南图书馆、河南通志馆、河南官书局等官方文化机构相继成立,实施了一系列文献目录登记即刊刻工作,民间也出现了以李敏修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文士,重视乡邦文献,孜孜矻矻进行抢救性征辑汇编活动。这一时期,中州文献总集编纂取得的重要成就大致与两个人物有密切关系。
1.张凤台(1857-1925),字鸣岐,彰德人,光绪二十一年进士,民国间曾任河南省省长。其本身即以精于文献著称,清代任地方官期间,曾主持修有《长白汇徵录》、《鹿岩乡土志》等。张凤台长期关注搜集河南乡邦文献,对于中州地方文献总集编纂活动的贡献主要有两个:一是主持刊刻了《三怡堂丛书》,该丛书编刻工作起自清末,而终成于民国十一年,共辑录中州人士著述十九种,其中多为稀见珍本,如明佚名《如梦录》,常茂徕曾寻觅三十余年而未得,又李蓘《黄谷缫谈》、李维世《石鱼斋诗选》、吴振周《岳起斋诗存》、何家琪《天根文钞》亦均赖以广传。
二是民国十一年,在河南省长任内,下令设河南通志局,亲任总裁,招聘名士,并命各县设县志局,积极修纂新志,在他的推动下,这一时期河南涌现了一大批新修志书,对各地的基本文献也予以调查著录,功劳匪浅。尤其是河南通志局后来纂修了《河南通志稿》,其中的《艺文志稿》于民国三十一年铅印出版,以经史子集四部类分,朝代先后为序,经部21卷,史部不分卷,子部32卷,集部9卷,每书著录存佚,以详略不同加以提要,是一次对河南历史文献情况的全面梳理,对于我们了解中州文献存佚和递传情况有着重要意义。
2.李敏修(1866-1943),名时灿,号闇斋,汲县人,光绪十八年进士,民国时期曾任河南教育司司长,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成立经正书舍、河洛书社、经川图书馆等,培养人才济济,为河南文教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民国时期,受徐世昌之托,在北平成立中州文献征辑处,开封设立分处,各县设立分点,面向全国对中州文献进行调查著录、分类整理,编印《中州文献征辑处现存书目》共三期,累积得书1597部,尤以稿抄本为多,预备总其大成为《中州文献汇编》,而未能卒业,现主要庋藏于新乡图书馆、天津图书馆。目前所知经川图书馆已编辑刊刻的《中州文献汇编》共四种,包括《中州艺文录》四十二卷、《中州先哲传》三十七卷、《中州文征续编》三十八卷、《中州诗徵》三十卷。李敏修先生对于中州文献整理的功绩和评价现在已逐渐受到重视,有多篇论文谈及,兹不赘述。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四、建国以来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文化工作的全面复苏,加之出版事业的重新自由和兴盛,尤其1981年,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古籍整理工作的新高潮,各地对于地方文献的整理活动也逐渐兴起。河南省也重新对中原文献进行回顾检视,出现了多部书目著录类著作,所知有:
1.1984年、1986年分别以郑州大学中文系资料室名义出版了《元明清中州艺文简目(征求意见稿)》(打印本)、《历代中州作家简录 先秦-宋(征求意见稿)》(刻印本)。前者仿照李敏修《中州艺文录》一书,以朝代为顺序,以现行河南区域县级单位为类别,共收录河南籍作家2145人,每人信息略加叙述。后者以朝代为顺序,共收录河南籍作家1113人,小传较详,同时不以成书与否为依准,散篇亦予以著录,范围较大。
2.1991年,河南文史馆员杨松如于中州古籍出版社编纂出版了《中州历史人物著作简目》一书。该书上起春秋时期,下至1911年,凡籍隶河南或长期寓居河南者,予以收录,共计763人,书目4500馀种。该书对于作者、著作、存佚、版本信息俱有一定考证,是一次新的进步。
3.1995年,以河南省图书馆研究馆员申畅为主编,对李敏修先生《中州艺文录》进行校补整理,于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中州艺文录校补》一书。该书总体依照李书凡例和分卷,同时在文献普查基础上,对于漏收人员和著作进行补遗工作,“大体补入人物336名,图书741种,加案语30处”,使得清代中州文献的信息更为全备。
4.1999年,以郎焕文为主编,组织相关人员,在进一步普查河南古籍的基础上,对前郑州大学中文系资料室所编二书重新加以修订,于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历代中州名人存书版本录》,共收作者1277人,书目8216部。这部书目总体以朝代为顺序,具体著录更为详细,除增订作者生平外,添加了存世版本和现代影印本信息,便于使用。同时,增加了两种附录:《非中州作者著述录》、《河南地方史志录》,可以互为参考。
5.2002年,吕友仁、査洪德主编的《中州文献总录》出版,该书整合各类前作,并全面调查著录,最终后出转精,为目前所知统计中州文献最为全面的书志著作。该书从先秦至近代,共收作者3255人,书目近两万种。作者信息言之有据,书目存佚情况清晰,尤其是对可考书籍,均作以提要,述其撰述缘由、时人评价、版本信息等,十分便利。
6.2008年,由栾星主编的《中原文化大典?著述典》全6册出版,“著录历代河南人所编撰的各类现存或散佚著述,著录河南方志及历代非河南人所编撰的有关中原的专录文献”,包括经史子集四部及《中原出版》、《河南方志总目》,总计择要收书9000馀种,所收每部书皆有较详细提要,并附以书影,直观而实用。
在整理出版方面,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中州古籍出版社策划了《中州名家集》、《中州文献丛书》系列,前者以集部文献为主,陆续整理出版历代作家文集二十馀种,后者以历史文献为主,陆续出版了十馀种,均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通过以上的梳理回顾,我们可以看出,中原地域文献的编纂整理活动显示出几个重要特点:一具有连续性,从明代以来,始终前后相接,延绵不绝,显示了中原文献编纂经历的几个比较重要的阶段;二具有奠基意义,历代文士从文献普查到校点整理,均作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为之后的大型文献集成工程开展奠定了一定基础;三从人员和活动中心看,编纂活动的承担者也逐渐从私人行为转为官方行为,规模更为庞大,编纂中心也随着政治区域调整由开封转移到郑州。但同时也要看到,与其他省区相比,现在我们仍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尤其缺乏大型丛书集成类文献。
-END-
作者简介
杨亮,文学博士,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钟彦飞,文学博士,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文化传播学院讲师。
本文曾于2018年3月31日郑州师范学院首届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高层论坛会议宣读。
编辑 | 马 瑞 李章鑫
审核 | 张明月 刘海宁
我知道你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