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塔文韵 | 有效模仿,高效创新——从名家谈:模仿写作观

我们知道,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向来是棘手的问题,学生怕写,老师难教,似乎已成常态。我们一边希望孩子们写出富有灵动性、创新性的好作文,一边也要更多的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走向作文创新之路。近期在与一位高中语文老师谈及作文教学,循着心中的困惑,聊到了作文教学方法中的模仿写作法,一番交流之后,颇有感触。当我问及模仿写作法是否有效、高效时,该老师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她还举例说,特别是在高一阶段,学生还处于写作过渡期,因为初中写的比较多的还是记叙文,高中则更多的是议论文,所以难免转换不来,对议论文结构也不明确,这时候模仿写作教学便能发挥很大的作用,这是很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创新在模仿借鉴中蝶变。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一个人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也是如此,想要写出一篇好的作文离不开模仿和创新。模仿是我们对已有知识学习吸纳后方可产生的能力,而创新则是我们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蝶变。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我们的一生都在模仿中学习,借鉴中创新。可以说,有效的模仿,是高效创新的基础。而在中学阶段,作文教学是重要的教学板块,作文教学的方式方法也是重要的探讨内容。模仿写作观作为中学作文教学中的一种教学观念,在语文名家们的教育思想中也多有体现。
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
-张志公
人生处处充满着模仿。从我们儿时的牙牙学语,到日常所需的生存技能;从一笔一划的汉字描摹到古诗词中平仄韵脚的学习,全都离不开最初的模仿。张志公先生曾说:“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不仅初入学的孩子爱模仿,中学生,大学生,以至早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都在有意无意之间模仿自己认为好的事物。”[1]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孩子们在没有写作经验的前提下,很难有独立创作成文的能力。小孩子在学习说话时往往先听别人讲话并跟着反复模仿,方能学会说话,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语言体系和语言表达风格。其实学生学习写作也有着类似的情况。先让学生从生来便具备的自我熟悉的模仿借鉴行为当中积累丰富的写作经验,待到掌握方式方法,便可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写作甚至创作。写得一手好文章的著名工程教育家茅以升在回忆自己的写作历程时曾回忆道,其祖父毛子贞在辅导他学习作文时采用的方法可谓令人叹绝。每次辅导之前,祖父都会让他先诵读经典,意会于心。久而久之,自己不仅积累了大量写作素材,逐渐掌握了作文的道理,还了解了抒发情感的表达方式。这为他后来的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然,模仿虽为学习的必经之路,但这条路终究还是要通往创新。让学生通过模仿练习写作,从而达到具备创新创作的能力才是模仿写作教学的最终目的。前面案例中提到的茅以升先生也是从模仿做起,待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作文,才写出了属于自己风格的创造性文章。
在模仿和借鉴中消化理解、举一反三
-叶圣陶
前面已经提到,在语文教学的众多板块当中,作文难教、学生怕写已成语文界的公认现象,怎么上好一堂作文课始终是困扰众多语文老师的一大难题,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写出一篇好作文更是难上加难。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于《国文随谈》中谈到:“从写不好到写得像个样子,这其间也要经过一段辛苦的过程。学习无非依傍人家,但消化的功夫还在自己。”[2]在叶圣陶先生看来,想写成一篇不错的文章,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经历写作经验及写作素材的层层积累,也需要运用语言文字的功底步步扎实。而积累写作素材,提升写作质量,打开写作思路的一个有效方法便是“依傍人家”。而这便需要先让学生阅读一些经典作品和优秀作文,起码先从模仿中学会写作结构并积累一些语言素材。再细化一些,其实也就是在写作之初借鉴模仿他人的优秀作品,包括其中的主题、选材、内容、手法等等。比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学习其中对父亲动作、心理、神态的精彩描写,让学生感受其中真挚情感的表达以及文中动词绝妙的使用,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尝试通过背影之外诸如谈吐、笑声等人物特点去谋篇布局,模仿练习写作一篇写人的文章;在学习《荷塘月色》时,让学生联系《故都的秋》《囚绿记》等描写景色的篇目,学习其中唯美景色的描写以及情景交融等表现手法的使用,然后引导学生在理解吸纳后积极借鉴使用,并慢慢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从而带入自身的真实情感去随手写作练习、积累写作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写作方法及结构。
此外,叶圣陶先生还提出,写作的模仿不能是僵化呆板的,要将借鉴的东西仔细消化吸纳后在写作当中融为自己的东西,为自己的写作需求服务。否则便会十分突兀,不合情理,更别说引人共鸣了。因此,在写作练习的模仿与借鉴当中,应当先理解消化,后根据自己写作情况加以灵活运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由此,模仿写作的效果方能得到升华。
创新始于模仿,模仿指向创新
-朱光潜
创新是在积累一定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否则便是无中生有,不可想象。模仿的最终走向也必须是创新,否则便是呆滞固化。对此,朱光潜先生在其著作《谈读书》中曾提到:“文艺离不开模仿,不模仿而创造,那是无中生有,不可想象。”[3]由此不难看出朱光潜先生也是提倡在练习写作时运用模仿法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朱光潜先生也十分强调不能盲目模仿。盲目的模仿他人而不进行自我创新创造,将导致造成“邯郸学步”的下场,非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还会丢失了自己的优点和本领。因此在朱光潜先生看来,恰到好处的模仿,便是理性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积累足够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做出自己的创新,这才是模仿练习之后最正当的走向。因此,在平时的文本教学中,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去模仿借鉴其中字词句段的运用、素材的累积、角度的选择及表现手法的使用等等,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经验并融会贯通成为自己的东西,为后期写作做准备,而不是生搬硬套、机械模仿他人。比如在语言表达和表现手法的模仿上,可以让学生针对不同课文进行针对性模仿。如前文提到的《荷塘月色》作为名篇佳作,可以让学生多多模仿领会其中对景的描写和唯美的语言表达;《背影》作为抒情散文的典范,可以让学生多多模仿其细腻情感的表达及其表现手法的运用。而另一方面,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在模仿中创新,创造带有自己个人特色的写作风格,也就是让学生进行再模仿,运用模仿练习学到的表现手法,去找寻新的素材,选取新的角度,灵活运用习得的经验去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或想要描写的事物,这样方可达到从模仿到创新的蝶变。
此外,语文教育名家对于漪老师对于模仿写作教学也有着赞同的观点,她曾于《作文讲评五十例》中讲到:“有范文借鉴,从模仿入手,心领神会,久而久之,就能脱胎而出。”足见教育名家们对模仿写作观也是十分的看重。
小结
现如今,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中学作文教学也越来越重视个性和创新,而适时适度的作文模仿教学无疑能让学生在学习经典中累积写作“财富”,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创新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而需要注意的是,作文教学中的模仿不是生搬硬套不懂变通,也不是比葫芦画瓢不懂创新。正确的写作模仿练习是以范文为例,取其所长,补己之短,借鉴学习其中的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等,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这样,学生在写作时便不至于无事可写,无法可循,也可运用在模仿中积累到的经验方法尝试属于自己的创作。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须注意引导学生在有效模仿中,达到高效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整体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336.
[2]叶圣陶著,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8):78.
[3]朱光潜.朱光潜谈读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11):153.
– END-
作者 | 孙慧源
编辑 | 黄子寒 赵鹏爽
审核 | 杨雨晴 杨闪闪 郭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