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乡美味|山芋角、炒米糖——那些年你吃过的枞阳小零食

逢年过节,热情好客的枞阳人总要备些茶料零食。待家里来了客人,泡杯好茶,摆上几只果盘,装上各种果仁、瓜籽以及糖果之类的高档茶料,让客人一边喝茶一边吃点茶料,以示对客人的尊敬。
现代极其丰富、香甜可口的各种茶料,却又勾起了我对贫穷年代那些自制的炒米糖、山芋角等土特茶料的怀念和回味。

★熬山芋糖★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每到农历十一月初,母亲就悄悄地浸泡一点小麦装在竹制的捞箕里,盖上些许稻草,放在土灶的吊罐上加温,不到一个星期,麦子发芽长成了约五公分高的黄色小苗。我事先不理解母亲这样做是在干什么,后来才知道做茶料需要糖,那时的糖都是自己用山芋熬制出来的,麦芽是熬制山芋糖的催糖剂。
母亲把催好的麦芽放入地宕中粉碎成糊状,再放入洗净破碎了的山芋里,置入大锅中加热煮烂,捞起山芋装进事先准备好的干净的纱布袋里,按压出全部汁水,直至山芋完全成渣。
然后再把这些汁水装入锅中大火煎熬,熬至锅里出现一种褐黄色糊状物,这山芋糖也就做成功了。记得我小的时候,每逢母亲熬糖,总会偎依在锅门口母亲温暖的怀抱里,母亲一边给锅洞里加柴添火,一边用手搂着我,似乎有说不完的话……每隔一段时间,她就会起身到锅台上去看看,用锅铲在锅边上用力那么一铲,就会把沾在锅边上的一些糖片(俗称糖锅巴)铲下来递给我,那糖锅巴的香甜叫我至今难忘。

★打炒米糖★
腊月的夜晚,母亲早早叫父亲把煤油灯加满了油,说是今晚要炒炒米打炒米糖,于是我和妹妹们顿失睡意,高兴的围着父母转来转去,一个劲地讨好他们。
煤油灯放在土灶的灶牌上,昏暗的灯光似乎顿时明亮了许多,父亲说“高灯远照”。母亲手拿细竹枝做的扫锅把,一个劲地在热气腾腾的锅里,不停地翻炒着米坯子和江砂的混合物。
不一会儿,细小的米坯在锅和江砂的同时加热中,象吹气中的小气球,一粒粒地长得又白又胖,等都“长胖”了(俗称冬米),母亲便快速地用炒米彻子彻起来,倒入洋铁皮做成的砂筛里筛去江砂,即成了白白胖胖的冬米泡子。
父亲也没闲着,一边在锅洞里加柴火,一边还要洗擦打糖用的工具。
米炒好了,母亲用锅铲子在一种陶土烧制成的盛器(家乡人叫“猫叹气”)里,铲出适量的山芋糖,放入锅里加热熔化,再放入炒好的冬米拌匀,起锅放入一木制的方格中,用棒槌夯实压结,再取出木方格,冷却后用菜刀切成适当大小的薄片,一份香脆甜爽的冬米糖就做成了,这是过年和正月家里招待来客的上等茶料。
★做山芋角★
数九寒天,一场大雪过后,天空和太阳像被水洗过一般洁净,暖洋洋的阳光普照着大地,屋顶上的积雪在不紧不慢地消融,雪水顺着屋檐流下,在阳光的照射下,象排银色的珠帘,十分美丽。
每逢这个时候,故乡每家每户的门前,都会摆有一排簸箕,里面平整地放着一块块圆形青灰色的薄粑,这就是做山芋角的山芋粑。
虽然阳光很强烈,但外面还是很寒冷,俗话说,“霜后暖雪后寒”。奶奶头上裹着条黑红色的头巾,腰间扎条厚实且打了多个补钉的围裙,围裙下面总是离不了她那只心爱的火球(取暖用的盛火用具)。手里拿着一根扎有红布条的细竹竿,坐在簸箕旁,不停地摇晃着竹竿,嘴里发出“嘘嘘”的声音,驱赶着寻食的麻雀和家里养的鸡。
等到这些山芋粑晒到一定程度时,奶奶就会用剪刀把山芋粑剪成一根根长条,再剪成一个个小菱形或长方形,再将其晒干。
山芋角的加工其实很复杂。首先把洗好的山芋削皮处理后破碎成块状,置入锅中加水煮烂,然后用锅铲将山芋捣成糊,再取适量山芋糊放在一块洁净的白老布上,对折白老布,用擀面杖擀成薄饼,放入簸箕里,要是想增加点香味,山芋糊里可以加点炒熟了的芝麻。
等晒干后,再放入锅里和江砂一起炒,炒熟后筛去江砂,香脆可口的山芋角就做好了。

★油炸小杂★
油炸小杂,在那个清贫困苦的年代,算是上等茶料,一般家庭是享受不到喝茶吃小杂这口福的。即便你做客他家,能摆上盘小杂来招待你,说明这家的经济状况在当时是上等的,也是个好客人家。
制作小杂是一个非常繁杂的过程。先要选取优质小麦,洗净晒干后放在石磨上粗磨,取出第一次细筛出来的精面粉。事先做好老面酵母,再根据油炸小杂量的多少,按比例计算出面粉和酵母的配比,还要在药店里买些小苏打和糖精溶入水中,以除去酵母的馊味并增加小杂的甜味。面粉、酵母和小苏打三者要合理精准搭配,无论哪一样多了或少了,都会影响到小杂的质量和口感。
一般人是不能掌握这门技术的,只有会炸油条的面食师傅,才会操作这道工序,于是便有人买包香烟去面食师傅那里讨教或请师傅代劳。
准备好了炸小杂的材料,就可以把它切成细小的条子,放入加热好的香油锅里炸了。待到油锅里的小杂浮起,呈金黄色时捞起沥油,再置入准备好的簸箕里冷却,香脆酥甜的小杂茶料就做成了。
做好的小杂要放入密封比较好的洋铁箱里,盖子要用上等的大表纸封口,以防小杂吸收空气中的潮气而失去脆性,影响口感。
记忆中, 那个年代的茶料品种还有许多许多,炒葵花籽、炒蚕豆、炒六谷泡子、炒花生等等。每到过年,小孩子们去邻居家玩耍,几个口袋都会被邻居装满这些茶料零食。如果和大人一起去走亲戚,临走时还能带些茶料回家,那香那甜那浓浓的情意,叫我至今难以忘怀……

作者简介
钱闻萍,男,1965年生于枞阳钱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铜陵市作协会员。1988年开始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有7万余字的新闻稿散见全国各大报、台;文学代表作有小说《烫发》、散文《老人、牛》等,散见地市级以上刊物;近有60多篇散文及图片文稿,见诸微信公众号。
推荐阅读:
文乡史志|枞阳第一部村庄志——锏里的故事
文乡情怀|煤油灯下——献给辛勤劳作的母亲,祝母亲节日快乐!
文乡情怀|忆母校——白山林中
香椿头炒鸡蛋
文乡情怀|多彩的故乡
印象|初涉铜都
欢迎关注文乡枞阳,更多精彩与您分享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