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喜欢带熟人看病

我为什么不喜欢带熟人看病
文/翟慎晔

上周五,去往门诊开药,还没走到中医科门口,就被等在门外候诊的病人提醒:“按号排队”。是的,按号排队,按号就诊,是每一位就诊病人的权利,也是每一位就诊病人理应遵守的规则(特殊情况除外)。
然而,中国是人情社会,干啥事都喜欢找熟人,尤其是到医院看病。由于医患双方信息的不对等,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看病若不找上个熟人,心里总感觉着有些不踏实。
曾听一位朋友说过:“到医院看病,谁不找熟人,谁是傻瓜。”
其实,找熟人看病,也就图个心安,领你加个塞,省个挂号费,别的也没什么。至于医生,给谁看病,都得好好看,与你是不是熟人,应该没有多大关系。

现在,看病普通门诊,都是分时段预约,想找熟人加个塞,除非该时段的病人没来,否则,人家是按着约定时间来的,要是等久了,还不投诉坐诊医生。
还好,我是给自己开药,不是陪熟人看病,不存在面子不面子。既然是时段预约,按号排队,我自然也不想例外。
来到自助挂号机前,插上医保卡,选择医师、时段,取号等候。

我取的是38号,医生是中医科盖鹏鹏医师,时段是下午16时20分。
看看时间,还有半个小时,便坐下来看“烧伤超人阿宝”的微信文。阿宝,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医生,本名宁方刚,医学博士,山东泰安人,自媒体网络红人。
在泥土关注的微信公众号中,一个“烧伤超人阿宝”的公众号,一个“鬼脚七”的公众号,是我置顶的两个微信公众号,也是我点开次数最高的两个公众号。一个,敢于向一切不良现象,黑恶势力发声的斗士;一个,修行路上,教你智慧人生。鬼脚七说:“人生如行走,每一步都是途径,也是抵达。“
很快,半小时过去了。当我再次来到就诊室门口,依旧还有两位病人在等,只是换了人而已。我虽是本院职工,但被人提醒过一次之后,便不想就这么直接进去,让等候在门外的病人不舒服。于是,就问了一声:“多少号了?”其中一位问我:“你多少号?”我说:“38号。”他说:“39号都看完了,你咋不按时段来?”我说:“有点事,耽搁了一下。”他没再说什么,我坦然地走进了诊室。
随着医疗信息化的发展,分时段预约挂号,不仅减少了病人在医院中的等候时间,也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熟人加塞现象,维护了病人按号看病的权利。


因在医院工作,熟人托你看个病住个院的事自然少不了。说实话,让我帮你做啥都行,就是别托我看病。不是怕自己麻烦,是怕给别人招惹麻烦。再者,我自己都给自己误诊了两次,难说不会给你误诊,延误病情。
曾在微信文中说过:我同桌三年的同学,想做个彩超找到我。平时,我视她如同亲妹,第一次找我,自然不同一般。陪她做完彩超,诊断结果:乳腺结节。可是,一年后,她在北京301医院,被确诊为“乳腺Ca”。为此,我内疚了好长时间,总觉得是我给延误了。直到她做完手术,一切安好,我才稍稍好受了些。
我自己更是。当身体发出异常信号后,自感情况不妙,下了好大决心,去相关科室检查,结果没啥事。半年后,我被确诊为那什么。幸好,延误的是我自己,要是熟人或是朋友,我又得自责难受了。
去年秋天,我因中耳炎,致鼓膜内陷(当时并不知道是鼓膜内陷),到耳科门诊找了一位大专家。或许是本院的缘故,专家只告诉我口服“头孢”,别的没做任何处理。
按着医嘱,我口服了三天“头孢”,病情不但没有一点点好转,且耳鸣、耳闷的症状越来越甚。赶紧给耳鼻喉科护士长打电话,她问明我发病原因,告诉我不要再吃“头孢”了,要我到耳科门诊找谁谁。
在门诊,在同一间诊室,在另一位专家指导下,我只做了一个极其简单的小动作“咽鼓管吹张法”,折磨了我一周的鼓膜内陷好了。
这件事,彻底颠覆了我的看病观。之前,有熟人找我,在帮他找人看过之后,他又去找别人,换个医生再看,我当时还有些不舒服,觉得那是不信任我。现在想想,有了病,多跑几家医院,多看几个医生是对的。
我在想,这事要是发生在熟人身上,你领着人家去找了专家,欠了人情,可病人回去后,压根就没解决啥问题,然后,人家再去别的医院或是去找别的医生,简简单单地就给弄好了,你那熟人咋想你?你永远不会知道。
教训再次告诉我:熟人找来,宁可得罪,不可耽搁。

年前,老家婶子来看病,84岁老人,按理说,我得给老人做做饭,好好地照护照护。可是,当时正在忙职工春晚,有时候忙地连饭都吃不上,那还有时间回家做病号饭。再者,你在医院上班,亲戚留人,庄里乡亲,每年都会有来住院的,你没那时间和精力去顾全。
接到老家电话那天,刚好是新年,我休假在外地。婶子家的哥说,村卫生室的大夫让他们来中心医院做微创手术。我想也没想,就给腹腔镜外科主任打电话。主任倒是挺给我面子,让我周一直接到病房找他。
到了病房,才知道老家婶子不光是胆结石,主要是胆总管占位。手术是不能做了,可老人已经来了,只好住下,对症治疗。由于老人年龄大,病情重,给医护人员带来的麻烦,自然是少不了的。
记得多年前,老家有一位叔辈哥来看病。那时,老家还没通公交车,他大老远地来,挺不容易的。于是,就请了假,专程陪他到门诊看病。
或许是我院的大夫看着老家的太穷,动了恻隐之心;也或许是看在同事的面上,照顾了我。在给老家来的哥处理完后,同事没有开据治疗单,就示意让我们走。还没走出门诊大厅,我老家来的哥,好似捡了个大便宜似地说:“慎晔,大夫忘叫咱交费了。”哎,无语!


一周前,朋友跟我咨询胆管手术的事。我跟她说:“胆管手术,风险性相对较大。”她问:“大到什么程度?”我说:“这个,你得去问问主管大夫。”
离开了临床,且不说我浅显的医学知识,能不能满足朋友的咨询需求,但就手术中不可预料的意外情况,泥土就担待不起。
有一次,熟人托我住院,我给他联系了床位。他问:“手术有危险吗?大概能花多少钱?”这个还用问吗?但凡手术,都有危险。至于花多少钱?谁也说不准。
熟人说:“能不能少交点押金?要是交多了,医生是不是就猛给开药?”遇到这样的熟人,我刚刚焐热的小心脏,又凉了下来。
前不久,聊城“假药”案中,控诉陈宗祥医生给她父亲开“假药”的无良家属王玉青,最初不也是通过熟人,才找到了陈宗祥医生吗?王玉青在她父亲“癌症”死后,恩将仇报,将推荐她药的陈宗祥医生送进了局子。
不知道在陈宗祥医生刑拘期间,那位将王玉青介绍给陈宗祥的中间人,如何自处?
聊城“假药”案,再次提醒我们:越是熟人越要小心!越是熟人,越容易出事!

记得,还在临床的时候,我院的一位医生,介绍他朋友的朋友父亲,由外院转入我们科。转入前,病人因高血压脑出血,在外院行过开颅手术。来的时候,病人昏迷,肺部感染,气管切开。后来,病人因各种并发症死于脑外科抢救室,家属为此闹腾了好几天,全然不顾及送他们住院的熟人。
医院是治病救人的地方,也是死人最多的地方。

曾经看到过一份调查:看病找熟人,图啥?
某网站对132名患者做问卷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有四:
①看病找熟人感觉有面子;
② 医患信任缺失,导致患者认为必须找熟人看病才放心;
③ 方便自身就医行为,减少就医过程的时间成本;
④ 希望得到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现如今,各大医院门诊,都开通了网上预约,手机APP下载挂号,方便的很。可是,大家还是希望在看病时,有个熟人领着。
我哥同事的老母亲,87岁高龄,因上呼吸道感染,住院某区医院。不知为啥,老人的子女,对医院的治疗极其不满,想转中心医院来。
大家都知道,呼吸内科,老年病人多,压床病人多,床位尤为紧张。联系住院,除急诊抢救,都得排队。我哥那同事,不知从哪打听到,我在医院上班,就找到我哥。
我问老人是啥情况?他们张口就是:不怕花钱,只要能把老人的病治好。
医生不是万能的。你不怕花钱容易,可治好老人的病就不容易了。
我生怕耽误了老人,就没敢揽活这事,惹得我哥,很不高兴。
有一次,跟同事聊起这事,她也有着与我相同的经历。她说,她也是最怵头带熟人看病了。“有时候,亲戚们来了,你费心费力地去给他们找人,联系住院。时间、人情都打上不说,人家走时连个招呼都不待跟你打。”
我说:“不落埋怨,就谢天谢地了,你还想怎样?”
这些年,经历的多了,自然就学会了拒绝。因为医院不是你家开的,你没有能力和精力去管那么多,除非是性命攸关或是你说了算数能付得起责任的人。

往期回放
亲历改革开放40年:往事如昨不如烟
采访手记:故事背后的感动
公益无国界,老挝乡村行
阳光遗忘的角落
遇见老子与庄子
走进古北水镇,捡拾与长城有关的碎片
真正的人生,从五十岁开始
2018,走进科教科的日子
杂乱无章的文字
曾与我共事过的两位保洁员
照片中,令人感动的画面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医疗剧《到爱的距离》观后感
六月,写给自己的纪念
由《托人看病要注意的那些基本礼仪》一文想到的
(本篇图片,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微信号:zbzsyjwnt
关注后阅读更多精彩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