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收集的西藏音乐,听了耳朵会怀孕!

西藏,大概是所有文艺青年都梦想过的圣土,也是所有向往自由的人都眺望过的远方。
如果你看过了最近的“藏地公路片”《冈仁波齐》,那么你肯定会将西藏和雪域、信仰等联系在一起。但是直到片中的朝圣者们一路磕长头到了拉萨,高兴地起了歌的时候,你才明白,藏地音乐的力量。
我一步一步向山上走,雪一片一片往下落。
在雪花与我约定好的地方,我想起了我的母亲。

音乐制作人宋晓军曾经做过一个问卷调查,第一个问题是:你最熟悉哪首西藏歌曲?得票数前三的分别是《北京的金山上》、《青藏高原》和《回到拉萨》。可问题是,《北京的金山上》是1954年根据西藏的一首民歌改编而成的歌曲,而后两者只能算是与西藏题材有关的流行音乐。
6年前,他和朋友卓玛玉珍在拉萨海拔3658米处搭建了一座录音棚。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录音棚。他们到了连西藏人都称之为“远方的远方”的偏远山村,采集天籁和人籁之声。7月2日,宋晓军在上海建投书局举办了一场非常特别的音乐会,告诉我们在这片离天空最近的土壤上,神的子民是如何歌唱的。
▲建投书局分享会现场

宋晓军回到广州的时候,睡到床上突然感觉大地在震动。好一会儿他才明白过来,这是整栋大楼的空调声,和外面街上的汽车声。作为拥有十三年资历的“藏漂”,他早已经习惯了只风声和云声,一躺下万籁俱静,与天地同眠的生活。
2003年第一次去西藏的时候,他赶上了释迦牟尼的诞辰。藏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在寺庙前载歌载舞。歌声与舞蹈都像是直接从心里蹦出来的,形式恣肆,情感真挚。色彩浓烈的藏服与同样浓烈的音乐交织在一起,所有人都说着“扎西德勒”,千年古刹前日光倾城,宋晓军突然被击中了。
作为一名职业音乐制作人,从前他做的最多的是爵士乐。但在多次前往西藏以后,他开始萌生出探索西藏根源音乐的念头。

情不知所起
西藏的音乐是太初音乐,蕴含着上古的传承。从诗经到汉乐府,到宋词和元曲,中国中原地区的根源音乐大多是词在曲亡,而西藏音乐则是目前保留最完整、最具综合性的音乐体系,可谓是“音乐之敦煌”。在西藏呆得越久,宋晓军就越发意识到,音乐在西藏,是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他为这个项目取名为“乐藏三千”。乐,当然是指音乐;藏,既是西藏也是宝藏。整个藏文化区总共有十个行政区域,宋晓军计划在每个地方收集300首当地民歌或者是音乐,十个地方加起来就是三千首。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录音棚
他们花了十一个月的时间,将一片废弃的荒地改造成了充满藏式美学的院子。在这期间,快递小哥累积奔跑了30万公里,将最顶尖的材料、录音设备从世界各地汇聚到这个院子里。其中最大牌的,是人声麦克风TELEFUNK ELAM251。麦克风不仅是录音的器械,也是歌手声音的一部分,好的麦克风会让呼吸也变成美妙的旋律。这支麦克风是50年代电子管麦克风巅峰之作的复刻版,全世界限量发行2000只,中国只有四只。

▲录音设备
除此之外,宋晓军还考虑到了“世界海拔最高录音棚”的特殊性。他们修建了占地二十平的主唱室,配合精巧的换气系统,以解决歌手演唱时缺氧的问题。所有的木材都是从林芝地区运来的原木,配上芬兰的喇叭、日本的音箱、德国的麦克风,在这里,借助最先进的技术,从时间的长河中,打捞起最古老的声音。

古格王朝的千年回响
第一站选在了阿里。
▲古格王朝遗址
公元十世纪末,一个名叫古格王朝的文明诞生在阿里这片土壤上,绵延五百多年后消失。神奇的是,这里的人们通过口耳相传,完整地保存了祖辈的音乐,将八百多年前的歌舞传承到了今天。在古格宫殿留下的壁画上,记录了阿底峡大师入藏的盛大场面。其中一个表演被称为“宣”舞,这是一种宫廷歌舞。王朝覆灭后,“宣”从宫廷散落进民间。相传,“宣”的表演形式一共有十三种,但唯一能唱全的老艺人已经过世。

打听到有户人家可以录制“宣”舞,宋晓军和朋友立马扛起设备赶去。白天大家都要劳作,录制的时间被定在了晚上。被邀请的10位阿佳(姐姐,年长或已婚的女性)和普姆(姑娘,年轻女孩),穿戴起祖传的银饰和服装,像是从古格壁画里走出来的女子。就连鼓手——站立的位置、穿着的服装,都与壁画上一摸一样。她们唱起歌来,歌声安静而苍凉。随着鼓点的节奏,女人们慢慢开始舞蹈。宋晓军感觉自己被带回了古格大地上,八百年前的冈仁波齐同样静默无言。
他当然听不懂藏语,但音乐所具有的力量超越了语言表达。
▲扎达民间艺术团歌队,左手第一位是73岁的大卓嘎,领舞中
▲科迦鄉的藏乐团在排练
“声以为歌”的底雅人
在我们听惯了的流行音乐里,爱情大多是百转千回、求而不得,而西藏的情歌里,爱情是“人群中只看到你,走到身边就牵起手”。
西藏的音乐没有扭捏造作与哀怨委顿,所有的情感都以最朴素的形式表达。藏人不经常把儿女私情挂在嘴边,他们谈论更多的,是日月山河、故乡与日常生活。有一首叫作《吉祥之衣》的歌曲,歌词中说到“能戴上家乡的帽子,能穿上家乡的衣服,付出多少钱财我都愿意;我的心在深山和湖泊中间,就已经满足。”

扎念琴是西藏的传统乐器,藏语意为声音悦耳的琴,又叫做六弦琴。传统的扎念琴用整块木头挖制而成,琴箱像切开的半个葫芦,琴头刻有龙头雕饰。据说,整个藏族地区的扎念琴就是从阿里地区开始流行,在阿里的底雅,还保存着扎念琴最古老的弹拨技巧与节奏风格。

去底雅不是一件容易事。这个距离阿里地区扎达县城300多公里的小镇,是世界上最难抵达的地区之一。从札达县城到底雅,道路都是简易的沙石公路,时常塌方、崎岖难行,车行驶在悬崖峭壁的边缘,如同行驶在虚空之中,风从四面八方裹袭而来。在翻越了6个海拔5000多米的山峰,穿过2500多米的沼泽地与冰河。宋晓军一行人终于来到了底雅。

他们见到了索南旺久,底雅村弹扎念琴最有名的人。他自豪的说,村子里有人结婚,一定要请他们来弹琴,走在迎亲队伍的最前面。过年过节也是一样。在噼噼啪啪的树枝和牛粪的燃烧声中,索南旺久弹起扎念琴,开始唱歌。歌曲的内容围绕着藏地的生活,有关于女儿出嫁的歌,有赞美家乡的歌,还有酿酒的歌。同样一支歌,不同的人唱就有了完全不同的风味。他们像是一群“声以为歌”的人,天生带着对音乐的理解,无需乐理知识的规范化,就自然地拥有了节奏的美感。

和时间赛跑的工作
到目前为止,宋晓军已经完成了对阿里和昌都两个地区音乐的收集,按照每30首里选一首,制作成了两张专辑,带回内陆城市。
▲阿里-《生以为歌》
《乐藏·阿里》封面以白色为基调。白色是岗仁波齐神山的颜色,白色之上,一个半人半神的精灵在打鼓,这是古格壁中的一个形象。《乐藏·昌都》的封面则以红色为基调。一个长袖起舞之人从斑驳的纹理中走出来,这是藏族锅庄舞中常见的康巴汉子,纹理则是昌都地区特有的红色岩石。两张专辑的碟心都设计成了曼陀罗坛城,周边环绕着专辑内每首歌藏文歌词的第一句,共同完成这个坛城的旋转。
在昌都,宋晓军遇到过一个司机,在知道了他们所做的事后,司机给他们推荐了当地一个会唱很多古调的老人,并主动要求把老人带来。司机在沙石漫天的乡间小路里开了两个多小时找到老人,把他带回宋晓军身边。老人在高山上放牦牛,七十多岁了,其貌不扬。但他张嘴的那一刻,在场的所有人都被惊艳了。他沙哑的歌声带着阳光的味道,仿佛还能看到随风鼓动的经幡。
收集音乐的过程当然不是一帆风顺的。团队里大多是宋晓军的朋友,出于纯粹的热爱加入这个项目。

翻山越岭是家常便饭,天气、高反、路况、资金短缺,各种各样的不确定因素围绕着他们。宋晓军第一次去阿里地区采集时正值冬天,他们要去的地方距离拉萨1800多公里。一旦下雪,唯一通往外界的道路就会被封住,要等到来年4月才能回拉萨。他们还是决定出发了,甚至没有考虑到给自己买份保险。
因为这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工作。会唱古老藏语歌的人越来越少,街头弹扎念琴的年轻卖艺人带着MP3跳起了Michael Jackson。人类都是喜新厌旧的。
但是宋晓军还在努力着,他开始在大城市为这古老的音乐寻找听众。只有这样,高原上的人们才会知道,他们守着怎样的财富。

互动话题
??????你最熟悉哪首西藏歌曲???
???你觉得保护藏乐最好的方式是??
– END –
文字/ 田羽 蜻蜓
策划 /卢隽婷
编辑 / 乔如月
视觉 / 徐铭远
每个人都是一件有趣的作品
获取更多文化福利
欢迎添加岛主个人微信
不老斯基【ID:bulaosiji】
往 期 回 顾
点击关键词查看往期精彩
女性艺术史|杨德昌|波兰动画|金爵奖评委米尔科
沈小姐|分享收获农场|珍妮特·温特森|神奇女侠
女公子|袁凌|申报馆|阅读马拉松|白银时代
复古摩托车|人民的名义|张晓风|金缮修复师
天真蓝|《未来简史》|美式工业风|见字如面
该文章为拾贰象岛island原创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针对侵权行为,拾贰象岛保留诉诸法律的权利。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你就能成为「拾贰象岛」的「岛民」啦!


您可能感兴趣